為進一步傳播黨的好聲音、傳遞發(fā)展新動態(tài)、傳授致富好門道,江蘇省泰興市開辦黨員群眾講習所,通過講思想定方向、講政策明思路、講技術強本領,為基層量身打造“開啟民智、凝聚民心、發(fā)揮民力、推動民富”的“充電”新陣地。
選好隊伍“電源線”。要想“電量足”,傳輸導線是基礎。按照有群眾基礎、有理論功底、有實踐經驗、有技術本領、有致富門路、有典型事跡的“六有”標準,通過廣泛征求意見、黨員群眾推薦、組織審核把關等程序,從機關干部、村“兩委”班子、“第一書記”、農民“土專家”、農民技術員、鄉(xiāng)賢和優(yōu)秀黨員中,公開選聘一批授課骨干。根據不同講習領域和不同專業(yè)結構,科學劃分為“理論講習組”“技術培訓組”“法律法規(guī)組”等,選優(yōu)配強高素質專業(yè)化的講習隊伍。
選準內容“鋰電芯”。要想“用時久”,蓄電能力是關鍵。堅持上通天線、下接地氣,開設紅、藍、橙“三色課堂”,講習內容既包羅萬象又特色鮮明。開辦“紅色課堂”強黨性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,用生動鮮活的形式,深入淺出地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、新《憲法》等新理論新思想新要求,引導廣大黨員群眾“聽黨話、跟黨走”,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。開辦“藍色課堂”謀發(fā)展。聚焦發(fā)展短板,明晰基層需求,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(yǎng)殖技術、農村電子商務、農產品市場營銷、農業(yè)農村政策等培訓,幫助農民既富“腦袋”又富“口袋”。開辦“橙色課堂”正民風。利用鄉(xiāng)賢堂、德法講堂、先鋒課堂等陣地,講述美德善行小故事,追溯傳統(tǒng)文化新內涵,普及法律法規(guī)小常識,倡導“勤勞、善良、淳樸、和諧”的好民風。
選活形式“外觀殼”。要想“銷量好”,選對包裝是法寶。不拘泥于固定模式,根據講習主題和受眾對象變化,就地搭臺,靈活授課,以充滿“鄉(xiāng)土氣息”的講習形式,讓人人聽得懂,老少都愛學。通過集體圍坐的“板凳會”,引導黨員群眾“你一言、我一語”,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,敞開心扉,碰撞思想;通過農家小院的“故事會”,用身邊小故事闡釋人生大道理,啟發(fā)黨員群眾對初心使命的深層次思考;通過產業(yè)基地的“講經課”,借鑒他山之石,習得致富妙招,豐富智慧內存;通過莊稼地里的“現場課”,面對面講知識,手把手現場教,收獲豐產豐收的實戰(zhàn)技能。
選優(yōu)機制“電路板”。要想“電壓穩(wěn)”,程序精準是保障。堅持線上線下互動,收集梳理各層面學習需求,科學制定講習“菜單”,建立黨員群眾“點單”、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“派單”、講習所“領單”的講習機制,提高講習精準度和實用性。圍繞效果導向,樹立服務意識,健全反饋機制,在講習所設立留言板,收集各類意見建議,定期走村入戶開展實地調研,在民意閑談中排找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在脫貧致富實踐中檢驗講習效果,推動講習機制不斷優(yōu)化完善。